护理百科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床护理实践与预防!
产品动态2022-11-11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概念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外血管导管无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可确认发生了CRBSI。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①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②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
③ 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在短期留置(小于1周)的导管如周围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无套囊非隧道式导管中通过腔外途径感染最为常见;在长期留置(大于1周)的导管如带袖套式的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皮下输液港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中,腔内定植为主要机制。致病微生物的附着在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CRBSI)如何评估 [1]
推荐1:应通过观察、监测、血培养和询问患者主诉等方法评估留置导管患者是否发生CRBSI。(I,A)
推荐2:确认发生CRBSI,应进一步评估确定其发生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确定是否拔除或保留导管。(I,B)
推荐3:发生CRBSI后应对置管局部和肢体、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持续评估并记录。(I,A)
推荐4:对患者进行CRBSI风险因素全面评估,以便采取适合的应对措施。(I,A)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CRBSI)如何预防 [1]
推荐1:执行静脉导管感染防治集束化措施,可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I,A)
推荐2:对风险人群及风险因素合理实施针对性措施。(I,A)
国内外专家指出,感染防治集束化措施包括每日评估置管必要性、手卫生、最大无菌屏障、导管接头消毒、严格无菌操作、评估最佳穿刺部位,使用葡萄糖酸氯己CRBSI的预防应当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以提供快速改进措施,并降低医疗成本。
林华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防堵管系统解决方案
01
防堵管
• 硅胶正压弹性体设计,正压效果稳定
• 预防堵管,保障输液安全
02
防感染
• 平滑表面接口,消毒彻底
• 内部结构简单,无缝隙,无死腔,减少细菌侵入
• 透明外观设计,可视度高,便于评估
03
防针刺伤
• 减少头皮钢针的使用,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 降低血源性疾病的感染风险
04
保障输液安全
• 硅胶材质不含DEHP,无金属,可兼容MRI
• 螺口连接紧密,防止脱落,保障输液安全
• 避免钢针反复穿刺肝素帽造成的橡胶微粒污染
参考文献:
[1]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年6月26日第28卷第18期 ,2381-2395 .